作者: 财联社记者 付静|
发布时间:2025-06-22 11:03:19
5G-A赋能AI智能体与具身智能:通信业迎来“新蓝海”?
摘要: 2025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2025)上,5G-A成为行业焦点。各厂商积极探索利用5G-A赋能AI智能体、具身智能等新兴应用场景,旨在通过连接升级为AI时代构建“神经中枢”。 上行速率提升超20% 成关键突破口。
正文:
财联社2025年6月22日讯(记者 付静),通信行业迎来2025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2025)。5G-A 依然是运营商、中兴通讯(000063.SZ)、华为等头部厂商口中的高频词。围绕今年以来颇为火热的AI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场景,各厂商给出了5G-A方案,在连接升级方面为AI时代构筑“神经中枢”。
新兴领域的发展倒逼着通信网络能力的演进。5G-A不仅是通信网络的一次技术升级,更是运营商战略重心的一次深度转移,或助力运营商由“管道提供者”转型为“数字使能者”。
5G-A满足智能体、具身智能网络需求
沙利文行业分析师宋安琦表示:“AI智能体的多模态任务执行、人形机器人的远程控制等典型场景,往往需要网络同时具备高上行、大带宽、低时延和高稳定性,这对现有5G网络已构成瓶颈。5G-A的技术特性恰好能满足这些复杂任务的通信与算力协同需求,使得智能体能够在云端快速思考,终端灵活行动。”
- 中兴通讯 在MWC上海2025期间推出了 5G-A AgentGuard 解决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智能识别和智能保障技术构建更具确定性的移动通信网络,推动更丰富的AI应用场景落地。
- 中兴通讯方面表示,AgentGuard在数字助理订餐等业务场景的连接确定性能力显著提升,上行速率可提升20%以上、业务执行时长降低超过 20%。
- 华为 亦将5G-A与AI融合,通过数字孪生站点和基于无线智能体的数字人团队,构建了工作流智能体协同体系。
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表示:“无论未来AI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节奏如何变化,高效基础设施、高效算法以及应用落地依然是主旋律。我们正推动AI从辅助的Copilot,进化为自主决策的Agent,以此重塑网络运营与服务模式,开启智能网络应用的新业态。”
华为常务董事汪涛称:“移动AI时代,Agent为中心的交互方式对上行的需求超过下行,这需要持续提升5G-A的上行能力;Agent实现多个设备互联、服务跨端流转,芯片、模组、终端厂商需要紧密协同推动各类终端支持5G-A能力。”
据相关预测,2030年全球移动智能体的活跃数量将达到60亿,将对网络架构和运营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5G-A赋能具身智能
5G-A的低延迟和高带宽特性被认为是实现具身智能精准感知与决策的关键。本周的MWC上海2025上,中国移动(600941.SH)也联合乐聚机器人在内产业伙伴共同发布了全球首款基于5G-A的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
通信业拓展“新蓝海”的挑战
目前中国5G-A已经揭开商用序幕,从标准、网络到终端的基础条件都已逐步成熟,正处于规模试点向全量商用过渡的关键扩张期。
日前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透露,公司5G-A网络覆盖已超 330个城市。中国电信(601728.SH)则与华为联合发布了“智聚大上行”技术,可使得5G-A网络时延降低超 30%,上行速率提升超 15%。中国联通(600050.SH)年初透露,计划全年扩展到 300+城市 重点场景启动5G-A业务。
此前,中国移动计划于 2026年底 实现5G-A全量商用。
但值得关注的是,要真正实现5G-A全面商用,仍有挑战需克服,不止在网络本身的部署和技术集成,还取决于应用生态和需求培育。
- 一方面,5G-A引入了通感一体、空天地一体、内生智能等多项新能力,要在复杂、多变的实际场景中稳定运行,仍需时间进行优化验证;
- 另一方面,无论是C端高阶体验业务还是B端行业解决方案,大多数仍处在示范或定制化阶段,距离规模化复制尚有距离。此外,用户是否愿意为更高性能网络支付溢价,及运营商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是决定5G-A能否真正跑通的关键。
结论: 5G-A 技术为AI智能体和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底层支撑,通信业有望借此拓展新的增长点。然而,全面商用仍面临着技术验证、应用生态构建以及商业模式探索等多方面的挑战。
延伸阅读
原文链接